有关<茶文化>点滴 历史——
《华阳国志·巴志》载:三千零七十二年前,周武王联合现四川云南的方国部落伐纣,巴国就以人工栽培的茶纳贡武王,此茶最早见诸文字记载也。 唐人陆羽《茶经》:品饮,娱情悦意、陶冶情操、增添乐趣,茶之文化意趣也。 明人钱椿年《茶谱》: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真真是人固不可一日无茶也。 林语堂《吾土与吾民》:“中国人最爱品茶,在家中喝茶,上茶馆也是喝茶,开会时喝茶,打架讲理也要喝茶,早饭前喝茶,午饭也要喝茶。有清茶一壶,便可随遇而安。”确乎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了,确乎如少数民族之谚: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了。 一以概之:茶法、杂记、茶谱、茶录、茶经、煎茶、品茶、水品、茶税、茶论、茶史、茶记、茶集、茶书、茶疏、茶考、茶述、茶辩、茶事、茶诀、茶约、茶衡、茶堂、茶乘、茶话、茶荚、茗谭云云,自唐代陆羽《茶经》到清末程雨亭《整饬皖茶文牍》茶之专着100余,仅撷以上浪花管中窥豹。 茶来茶去,茶之文化为高境界啊。
品种——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茶叶计6000余品种,按制做方式分为大三类,有杀青、揉捻、干燥而成的绿茶,茶芽、萎凋、烘焙、筛捡、复火而成的白茶,杀青、闷黄、干燥而成的黄茶等等不发酵茶;有鲜叶、凋萎、做青、杀青、揉捻、毛火烘焙、足火烘干之乌龙青茶等等半发酵茶;有萎凋、揉捻、发酵、烟熏、烘干而成的红茶,鲜叶、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而成的黑茶等等全发酵茶;除此之外还有茉莉、珠兰、玫瑰、桂花之花茶,黑砖、茯砖、方茶、饼茶之紧压茶,荔枝、红柠檬、红猕猴桃等萃取茶与果味茶,减肥、杜仲、甜菊之药用保健茶,可乐、汽水之药用保健茶等等再加工茶。按现代市场分类,无外乎红绿白黄黑青六款,青即乌龙也。 分来分去,萎也好凋也好揉也罢捻也罢熏也是烘也是,少不了百般整理千般改造万般升华。
功用——
自成书于战国的《神农本草》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的茶的药性和作用到唐代《本草拾遗》久食令人瘦、去人脂的认识到而今社会广为认同的减肥、健美、美容功效,《现代医学对茶叶的认识和应用》更是列举了茶的31种功用,不烦缀后: 助消化、提神醒脑、延年益寿、降血脂、减肥、明目、利尿、消肿、抗菌消炎、抗动脉硬化、降血压、防高血压、防治冠心病、抗辐射、安神、镇静、陶冶性情、增加营养、可治糖尿病、美容作用、防治贫血、抗疲劳、解疲劳、醒酒、解酒毒、生浸解渴、防癌、抗癌、益气增力、抗菌止泻、解毒、增加人体适应力、抗结核病、除异味、消口臭、升高白血球、抗病毒、保护牙齿、调节体液的酸碱平衡、外用于消炎、抗菌…… 虽尚未其能无不能,但总之总言之总而言之一言以蔽之:促进人体和谐,功莫大焉。
冲饮——
论人数,独品为幽,三四人为清,饮四五人过泛,六七人成施茶。论神韵,啜一口为品,两口为解渴,三口笑作驴饮,乱的什么急的什么?古人得其精髓了。 颠峰的当数讲究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的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发源于潮汕、漳州、泉州的功夫茶简直堪称华夏文化的集大成了,不说别的,仅看24道程序的名字就能吓得老外翻24个跟头:活煮甘泉、舒展仙姿、叶嘉酬宾、供春沐霖、若深出浴、观音入殿、游龙戏水、春风拂面、乌龙入海、甘霖普降、悬壶高冲、重洗红颜、花好月圆、玉液回壶、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倒挂金钟、龙凤呈祥、凑杯敬茶、喜闻幽香、三龙护鼎、初品奇茗、再斟流霞、自斟慢饮。将人间的诸多美好倾注于一杯香茗,将翩翩茶女的诸多功夫缓缓纳入口中,还有什么不能消解?
文化——
有了茶自然有文化的伴随:茶与婚礼、祭祀、省亲、访友自有诸多文化的加入,茶与诗词有一千七百年前左思《娇女诗》,茶歌、茶舞早见于西晋孙楚《出歌》的“姜桂茶舛出巴蜀”传在人口,茶与戏曲“采茶戏”早就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茶之与楹联是古朴高雅、情操高尚的,茶谚语更是民间文学的一枝娟秀的馨花。茶书古有百余茶刊今有22种,更是灿若繁星难以尽数。饮茶消闲、以茶会友、斗茶寻趣、行令传茶、茶助诗兴、茶添画意、品茶玩壶、啜茶听曲,祖先得人生真谛也。 茶带人类延伸意识形态到更加辽远,茶带人类修养与艺术到更高水平,茶带人类精神与智慧到更佳境界。
精神——
古称茶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吴觉农先生高尚地倡导:茶精神上的享受是艺术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尊贵地推崇:茶廉美和敬引申之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和谐地界定: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七种义理核心是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的和。 周作人先生精辟地诠释: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传说禅宗初祖达摩在洞中打坐为防止困乏而撕下了眼皮,眼皮落到地上便化作了茶树生出了茶叶。禅宗僧人每日都要打坐打坐前和打坐过程中都要饮茶,从而精神清醒意念集中,避免头脑昏沉打坐成了一趟浑水,进入禅的境界大彻大悟,进入茶的真味便醒悟妙境,两者如一,正是茶禅一味了。 佛经中唐代高僧赵州禅师回答“何谓佛法之大意”曰“吃茶去”,回答“如何是西来意”曰“吃茶去”,教诲拜谒过的“吃茶去”,教诲教化过的“吃茶去”,解疑质疑者:“汝也吃茶去”。吃茶清净思维达到不迷之境,难道还不是妙境吗。 安溪茶艺是融传统技艺与现代风韵为一体,传达出茶性之纯正、茶主之纯心、化茶友之净纯的纯,传达出沏茶之细致、身韵之优美、茶局之典雅的雅,传达出自然和谐、清心和睦的和,传达出感恩自然、敬重自然的礼,籍着纯正清雅的茶艺启发人们走向更高层次的生活境界简直是登峰造极的茶精神的真解了。 沉迷于茶道与世间万事、世间万物、世间万象,猛然想到:茶与教育呢?不啻醍醐灌顶:东撞一头西踢一脚前跟头后滚翻左冲右突的教育也需要纯、需要正、需要清、需要雅,需要育人德智体美之纯正、校长教师之纯心、师长同学之净纯,需要为师之细致、为师之优美、为师之典雅,需要个体成长之自然、群体相处之和睦、校园发展之和谐,需要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自然。在不浮不躁不骄不馁不急不乱平心静气的如茶的氤氲中感悟体会享受吸纳成长发展的况味,多好。 见多了为了榜示上数字的升降而喜笑怒骂,见多了为了试卷上对号的多少而棍棒嘲讽,见多了为了评优晋职的高低而你争我夺,见多了为了级别职务的上下而尔虞我诈,见多了为了名次的前后而自惭形秽与趾高气扬,见多了为了心胸的宽窄而你推我搡与行同陌路,见多不怪?环境使然?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屁话!汝也吃茶去! 茶,上为草,下为树,中间为人,古人也与我有同感?靠着我们坚守本土的扎实的根坚韧不拔地托起我们一届又一届一批又一批茂盛的希望,我们可是融于大自然间承前启后的大写的人。 茶,拆开来还有一解:廿加八再加八十等于一百零八岁,有了茶的风雅茶的气节茶的意境茶的精神,在幽雅的环境中寻求精神的安宁和肉体的安乐,为师者均百岁茶寿老人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