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2010/4/3 7:37:11
一次出差,碰到一位警察同学。他讲起办案时,打架闹事的、搬弄是非的,没有一个愿意自我检讨,总是张口闭口“我”怎么谦让、“我”怎么有理。主语全是“我”,完全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我便说,那你就让他把主语变成“你”或者“他”。他说,试过,没用。不改还好,改成了“你”或者“他”,说话时更是眼睛冒火,句子就变成了“你”怎么不对、“他”怎么不是。
想起多年前的一句歌词:“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其实,受伤的怎么可能是单单一个“我”?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受了伤,别人也一样受伤,或许受的伤远甚于“我”。
其实,古人早已把个中关系看透彻了。汉字的构造上,古人已把一切暗喻其中。人,不外乎三个:“你”、“他”、“我”。“你”是由“人”和“尔”构成,意思是“是人而已”;“他”包括“人”和“也”,意思是“是人罢了”,两者字面意思基本相当。而“我”字就有点复杂了。“我”字从“戈”,表兵器,字义张扬着暴力气息。依我看,“我”字有三种拆法:第一种,可以看做是一个极为隐蔽的、很小的“人”字和一个“找”字构成。无论是小“人”在“找”,还是在“找”小“人”,寓意都好不到哪里去。第二种拆法,是把“我”拆成“人”、“手”、“戈”。想想啊,一个“手”里拿着“戈”的小“人”,估计很难搞定。第三种拆法,把“我”拆成小“人”和“戎”。“戎”字有“兵器”、“军队”或者“大”的意思。组合一下就会发现,无论是小“人”拿着“兵器”、小“人”掌握着“军队”,还是小“人”压迫着“大”——妄自尊大的意思,都不是好寓意。
什么是人?一撇一捺,相互帮衬,前后相继,前后有序,不然不成其“人”。“我”字的“人”最多只占结构的四分之一,小到几乎可以被忽略的地步。也就是说,“我”是最不像人的。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有一些用哲理警句写成的铭文,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是:“认识你自己。”这是苏格拉底的名言,他就是担心人不知道“我”是谁。老子也讲“自知者明”,意思是能认识“我”就算明事理。王安石更是看到了认识“我”的重要性:“知己者,智之端也”。说的是认识“我”,是智慧的开端。换句话说,连“我”是谁都没搞清楚,就不要妄谈智慧了吧?
“我”是谁,看似简单,其实是人类一直面临的一个深刻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