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中房产

信息量1013

农地入市是早晚的事2009/11/26 13:08:06

农地入市击碎土地稀缺的谎言
                  文/马跃成
    在社会上刮起农地入市的传言后,国土部出面辟谣说农地入市是没有的事,但是国土部没有否认浙江正在进行的农地流转试点,中国的语言丰富,换个词就有了新的解释,其实意思都差不多。包括小产权房一样,到底这是个什么东西?与所谓的新农村式的居民小区有啥区别?与农民回迁房有啥区别?城里人到农村买房违法,但是很多已经进城的人依然保留了在农村的房子,甚至进城后还在农村买房,这怎么处理?
    这些个问题其实都是两元结构闹的,搅的很乱,理不清楚,只有把改革深入进行下去才有出路。户口问题在很多地方已经开始打破两元制了,一些地方的社保也覆盖全社会了。另一方面农民进城务工就业虽然还存在稳定问题,但是社保问题已经确定了,明年还会在同工同酬上有所动作,因此,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必然触动土地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成了社会发展的障碍。
    什么是农地?为什么会有农地入市说?很多人可能不明白,不明白的原因在于农地的概念在很多地方已经相当模糊。特别是在城市周边,很多农地早已非农地,比如北京三环沿线、四环沿线那哪里还有农地,但是你也别以为这些现在进入城市规划区域的土地就都是国有的城市用地。
    其实像各类建材市场、批发市场、汽车市场都是建在农田上开发出来的,这里的农地早就以乡村的手续进入了土地市场了。
    国家不会投入这么大的国有土地建设类似的简易棚子做市场使用,另外这些土地如果是国有土地的话要实行招拍挂,那么土地价格高的肯定也就搞不了这些低值的基础材料生意了。
再往远一点看去,大片的农民承包地里很多已经建成了加工厂、职工宿舍,渐渐形成了一些移民村落和产业基地。
    保护18亿亩农地挂在口头上容易,落实在行动上难呀!
    中国的土地问题之严重,不仅仅表现在开发商囤地、倒地和地王上,农地的问题其实也很严重,既要保基本农田,而农田的收益又低的不得了,大多数农村劳力都进城打工了。靠老人妇女坚守在田间地头是很难保住18亿亩红线的。
    三农问题是中国历史上就存在的头等大问题,今天依然严重,并且有扩大化的趋势。
其实问题的根本就在于两元的社会结构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割裂,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扩大,这个问题就会逐步解决。
    显然,同样的一块土地,如果分割成国有和集体的成分,其价值就有天壤之别,土地是不懂这些东西的,这不全是人为造成的吗?政府从农民手中把土地以极低的价格收过来,其实就是剥夺了农民祖祖辈辈的赖以生存的依靠,也基本上剥夺了农民的社会保障。
    而政府通过招拍挂的形式,把土地价格炒到天价,而农民并没有从土地升值中得到实惠。政府的土地收入用向何方?可以肯定的是没有多少用于安置失地农民。
这种情况确实应当改变了。
    所谓的农地入市肯定不是大片的农田就可以肆无忌惮地盖高楼了,农田的保护政策会继续下去。
    重要的是农村的宅基地、工业用地确实可以进入市场流通,还地权于农民,实现同地同权。
    我们知道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太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很多的农村已经破败,空壳村也不少,同时,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靠近公路、靠近城镇的地方又有很多新农村冒起来了。
旧的宅基地怎么利用?新农村该怎么搞?城市化该是什么模式?城市人口能不能农村疏散?等等。都需要冲破现有的土地政策限制。
    一句话,两元的土地政策已经成为中国深入改革的绊脚石,也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所以不改是不可能的,但是是不是现在就能改的那么彻底,不太可能。因为我们一贯的政策是先试点后推广,不太喜欢休克疗法。
    但是总是值得期待的。现有农村建设土地可是一个非常大的资源,农村建设土地入市可以减少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农田的侵占,有利于保护18亿亩耕地。当然对高房价是个极大的威胁,对那些以土地稀缺为由炒卖土地和房产的人是很大的打击。